長久以來,不管是演化學家、古生物學家、或是生態學家,對於「體型」、「個體大小」、「體重」在生物演化上的角色都深感興趣。因為體重或許是所有動物共同具有的一項重要的生理學指標,它與許多生命特徵都息息相關,包括新陳代謝速率、生長速率、族群密度、食性與覓食策略、運動方式與機制,當然,也包括了生殖。也因為體重的估計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一項數據,也因此古生物學家過去曾發表數十篇研究探討恐龍體重或是體型的變化。本周甫出篇的一篇於PLoS One的文章,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的Liz Martin-Silverstone首次比較鳥類的骨骼重量與全部重量(包含肌肉或是其它所有的組織)的關係。他們發現,骨骼愈大,則全部體重也會愈大(乍聽之下好像廢話)。但這層關係,對於古生物學家很重要,在古生物學中,估計體重的方式不外乎下列兩種方式:(1) 利用鳥類或是現生爬行動物的密度乘上恐龍的估計體積;(2) 利用土壤力學的方式,藉由恐龍的足跡來推測重量。然而上述兩種方式都有極大問題,前者是假設密度,然而並非所有恐龍密度都相同,也不見得可以直接用鳥類或是現生爬行動物的密度來代入。後者的方式欠缺分類學上的依據,究竟此腳印是由哪種恐龍踩踏出來,至今僅能用形態對比的方式來推測。因此,Liz Martin-Silverstone等人的研究提供古生物學家估計體重一個更準確的新模型。 當然他們也發現,體重的變化也發生在同種的個體之間,同種的個體可能也會因為年齡的關係而有極大差異。比方說犀鳥的體重可以從258克到616.2克之間,整整差了一倍。 這邊要先跳回到2014年Lee等人在Scince上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基本上,古生物學家在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親緣關係建立後,開始觀察到一些蛛絲馬跡,比方整體上來說,恐龍到鳥的演化路徑,由較重的、且於地面行走的獸足龍類(theropod dinosaur,包含霸王龍、竊蛋龍、傷齒龍等),走向輕盈且可飛翔於天際的鳥類。然而在體形的變化上,從來沒有定量的研究發表過。因此Lee等人採用了Bayesian分析方法(最初這個分析方法是用在估計病毒分子演化速率以解釋其地理擴散),他們發現在恐龍到鳥的演化歷史中,有兩個主要推動因子造成了恐龍與鳥之間體形與運動的差異,分別是「體形漸小化(sustained miniaturization)」與「加速的骨骼結構創新(accelerated ...
位於臺灣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傳說晚上恐龍會活過來,所以博物館的地質學組的有骨頭(主要是恐龍啦)石頭實驗室有一群人,專門在管理這群活過來的呆腦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