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4, 2017

Bonenburg挖掘小記

在二疊至三疊時期,中西歐地區為一大型沉積盆地(圖一),稱為日耳曼盆地(德:Germanisches Becken;英:Germanic Basin),範圍從英格蘭西部延伸到波蘭東部,這也是為何波蘭東南方的Opole出產許多二疊紀的兩棲類的化石,在英格蘭東部甚至可找到更完整的地層剖面。 時間進到三疊紀,在三疊紀從251Mya到199.6Mya近5200萬年間,德國多數區域(除南德Baden-Württemberg與Bayern兩邦南側外)屬日耳曼盆地的沉積範圍,根據岩性來劃分的話,基本上德國在三疊紀的地層由下往上可區分為Bundsandstein、Muschelkalk、Keuper三個岩石群(如圖二),也因為區分為三個重疊的岩群,才有了三疊紀的這個命名("Muschelkalk (geology)",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October 2010)。
圖一:約250Mya的日耳曼盆地範圍。

圖二:中西歐地區(德國為基準)的時間地層、岩性地層分層。德國的三疊紀弟層主要分為三個岩性地層群,由下至上為Buntsandstein、Muschelkalk、Keuper,其上下界並不與時間地層重合,岩性地層的名稱反映了野外觀察的岩性,Buntsandstein意即多彩的砂岩;Muschelkalk意即含貝殼的石灰岩;Keuper是一個地名。

Bundsandstein(英:Bunter sandstone)顧名思義為多彩的砂岩,由砂岩組成,覆蓋於二疊紀的Zechstein(英:mine stone/tough stone,多為內海蒸發岩)之上,時間地層包含了一點點長興階(Changhsingian)、Induan、Olenekian以及一些Anisian(如圖二)。在二疊紀晚期的乾燥氣候與內海沉積環境後,因二疊紀末期古特提斯洋向南藉由波蘭西南方連接起來,使得海水間歇性地進到日耳曼盆地地區,造成大量碎屑性的沉積物。也因為持續的乾燥氣候,因此Buntsandstein為典型的陸相紅層、碎屑岩帶一點黏土。直到Anisian時期,因為全球海水面的上升,使得日耳曼盆地形成一個熱帶性海洋,停止了Buntsandstein的沉積,而開始形成下一套岩序-Muschelkalk。

Muschelkalk顧名思義為帶貝殼的石灰岩層,主要由石灰岩或白雲岩組成,可達100公尺厚。時間地層包含了Anisian上部與Ladinian下部。這個岩層名字是由德國地質學家Georg Christian Füchsel命名的,此套岩層主要為一大型內海,但有間歇性的開放大洋海水由東南方注入。在德國,Muschelkalk被分為三個亞群:上部、中部、與下部。然而在荷蘭,因為一直位於較淺海環境,只被分為一個層。 下部(6),主要為石灰岩與泥灰岩:Jena Formation, Rüdersdorf Formation, Udelfangen Formation, Freudenstadt Formation and Eschenbach Formation。

中部(3),主要為蒸發岩:Karlstadt Formation, Heilbronn Formation and Diemel Formation。

上部(6),主要為帶貝殼的石灰岩與泥灰岩:Trochitenkalk, Meißner Formation, Irrel Formation, Gilsdorf Formation and Warburg Formation.

Keuper是三疊紀最後一個岩性地層,不太有化石,主要由白雲岩、蒸發岩組成。在德國,Keuper可分成三個群,分別為上部(Upper Keuper)、中部(Hauptkeuper/Gipskeuper)與下部(Kohlenkeuper/Unterkeuper/Kettenkohle)。Keuper也是三疊系地層中沉積時間最長的一套,從Ladinium上部、Karnium、Norium一直到Rhaetian下部(如圖二),因全球海進開始沉積侏儸系的第一套地層-Lias,Lias是侏儸系三個分層的最下部,在德國被稱為Schwarzer Jura(黑侏儸),多為較深海的石灰岩、黏土與泥灰岩,也因此岩色較黑,但風化後會形成黃色的沉積碎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菊石(Psiloceras)來尋找侏儸系的起點,與三疊紀的菊石最大不同處在於紋脊(三疊紀前的有脊,爾後沒有),由於在Tr-J界線的大滅絕使除了Psiloceras其他的菊石都滅亡了,所以侏儸紀與白堊紀的菊石都是由Psiloceras演化而來。 在德國,侏儸系地層可被分為三群,由下往上為Schwarzer Jura (黑侏儸)、Brauner Jura (褐侏儸),Weißer Jura (白侏儸)。也真的很顧名思義,都是用岩石的顏色下去分的。不過侏儸紀這個名字是在瑞士的Jura山脈命名的,跟德國的關係就不大了。

這次野外地點位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邦(NRW:Nordrhein-Westfalen)最西邊的Bonenburg,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城鎮,人口大概僅有1100多人,本來鎮中有個火車站,但後來廢站了,因此要前往Bonenburg僅能由其東南邊的Scherfede火車站搭公車過去。野外地點位於Bonenburg鎮中心的西北邊,即穿過鐵路再沿Berlinggastrasse向北走,挖掘地點就在過了高速公路L828陸橋後左側(如圖三)。我們此次野外主要目的是在三疊系上部的幾個化石密集層(圖四),富含鯊魚牙齒、兩棲類骨頭,蛇頸龍或魚龍骨頭。因為主要是碎屑性沉積,搬運過程影響顯著,所以很難找到完整的化石,基本上都是單獨的骨頭或是椎體。圖五標示了侏儸紀起始的海進線,同時也是菊石種Psiloceras的出現起始線。

圖三:Bonenburg挖掘地地圖。

圖四:Bonenburg開挖剖面地層分界。黃色箭頭表示時間地層,下部為Rhaetian,上部為Hettagium。黑色箭頭為岩性地層,上部為Lias,下部為Keuper岩層的上部。事實上,岩性地層的界面不等於時間地層界面,根據菊石Psiloceras的出現,也就是黃色虛線位置,才正式進入侏儸系地層。也就是說Lias地層早在三疊紀就開始沉積了。

Bonenburg地區後來受到張裂活動影響,使得該區地質破碎,形成許多地塹,地塹相連的情況就類似骨牌結構,因此可看到各時期的地層出露。圖一的Bonenburg再往西北方走(圖六),可看到更老地層的出露(如Muschelkalk與Buntsandstein)。 基本上這個地區很適合進行學生型的野外,因為可以觀察到連續地層沉積且特徵明顯。化石產量豐富也是一個很吸引人的特點(如圖八-圖十)。

圖五:黃色虛線標示了侏儸系的界線,也是菊石種Psiloceras出現的起始線,圖中可見到兩條明顯的紅層,指示了侏儸紀開始的海進線。

圖六:圖左方有一開闊的露頭,主要出露Muschelkalk與Bundsandstein。

圖七:西北方開闊露頭。

圖八:在Bonenburg找到的水生爬行動物Pistosaur的椎體化石。

圖九:上方可能是魚棘,下方可能為兩棲類的骨骼。

圖十:工作現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